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是追梦人!喜迎党代会,聚合聚力聚焦谋发展(二)

南京大学 2020-08-30

编者按

“我们都是追梦人·回眸这五年”专栏继续与您一起回顾办学成就,谋划继往开来的办学新篇章,聚合南大心、聚集南大智、聚力聚焦南大事,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第一个南大”,迎接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1喜迎党代会

立德树人、提升质量
——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回眸


五年来,研究生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学校党委“九个第一”的工作部署,全面开展“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和“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以“立德树人” 为导向的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在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秀研究生导师队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思想引领、全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建设者


1.健全体制、立德树人。积极推进“熔炉”工程建设,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起草《南京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实施方案》,逐步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级协同育人体系,强化研究生导师在培养中“第一责任人”作用。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五·二O”校庆等重大纪念活动,以爱国爱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榜样引领等为主题,开展系列研究生主题教育活动月。近两年组织及统筹各院系开展讲座报告、访谈交流、联合党支部组织生活、户外实践活动共百余场。协助指导院系研究生党团建设,2018年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


2.完善机制、资助育人。深入实施博士生“四三三”制改革,构建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动态奖助机制。发挥“奖、贷、助、补”等资助制度的导向功能,加强资助体系的奖优激励和榜样引领作用。采取线下访谈和线上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新媒体平台累计推送优秀学生先进事迹近百篇,发挥优秀群体的榜样引领作用,其中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刘敏同学入选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并获得2019年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


3.服务社会、实践育人。搭建多渠道综合育人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2018、2019年“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50项,其中,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奖成绩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成立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指导校研究生会开展“研究生骨干培训班”系列主题活动,培训研究生骨干学员累计千余人。组织研究生赴青海、新疆等西部边远地区完成支教任务;派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加国家、省部级社会实践项目,连续4年获教育部“蓝火计划”博士团优秀组织单位表彰。


二、提升质量、探索招生新模式


1.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生源质量。利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定点宣讲会等,助力研究生招生宣传。实施“名师计划”、“校长新生特别奖学金”,完善“硕博连读”等举措,加大选拔优秀直博生生源力度,提前锁定优质生源。实施研究生招生绩效及质量提升激励计划,奖励先进,激励院系举办暑期学校、夏令营、开放日等活动,强化招生宣传,注重宣传实效,提升生源质量。2015年至2019年,学校优质生源比例在招生总量不断增大情况下保持平稳提升。


2.精准施策,建立和完善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制定《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工作管理办法》,自2019年起,全校全面启动 “申请-考核制”方式招收博士生,明确选拔要求,规范选拔流程,各院系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学校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试点单位,启动并实施了重大科研项目支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机制,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和提升人才选拔的质量。创新探索高水平交叉学科博士招生和培养新方式,打破院系招生壁垒,首次设立“南京大学跨学科博士项目”,选拔在交叉学科领域已有建树的优秀导师,采取“导师动、学生不动”的培养模式,开展导师跨院系的博士生招生与培养,充分发挥跨院系的高水平人才对一流学科建设的作用。


三、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培养新体系


1.强化过程监控,构建高质量学术学位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以来,以“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引领,以博士资格考核为抓手,建立了博士研究生弹性择优分流的新机制。启动并实施“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院系在学科特色化的实践体系建设。2017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8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四三三’培养机制综合改革”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至2019年间,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7项,全校已建设学术型研究生品牌课程83门、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类课程80门,和研究生学业支持体系课程33门。


2.提升实践能力,打造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以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和产学结合为核心,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实践基地、质量标准三个培养要素的建设,推动院系建立“三位一体”的特色化专业学位培养体系。2015年,南京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化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至2019年期间,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4项,8个实践基地获评国家示范基地和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已建设专业学位特色课程110门、实践基地86个,和专业学位案例90个。通过“二三三”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学位新培养方案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自主发展到规范提升的转变。


3.考核分流与学业支撑并举,助力提升培养质量。继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2019年正式将南京大学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由三年改为四年。从“博士生资格考核-博士学业六年内-博士学业第八年”三个时间节点,建立督导博士生学业开展的三级预警机制,同时从“学校-院系-导师”三个服务层次建立博士生学业帮扶机制。从学术道德规范、身心健康、科研方法、论文写作、就业创业等方面为研究生提供学业支撑体系,全方位助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建设。


四、深化学位制度建设,建立出口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学位论文出口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学位论文抽检、盲审等举措,形成从博士生到导师到学科、院系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位论文质量主动保障体系。同时根据教育部抽检中的“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情况,修订完善三个与学位环节相关的管理文件,新制定《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存在问题论文处理办法》,明确院系和导师在学位论文在评阅、评审、答辩等环节的质量把关的责任,从制度上保证学位论文的出口质量把关的职责。


2.推行博士生导师岗位制。废除导师终身制,实行博士生导师岗位制,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学科特点、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博导上岗资格。定期举办“创新与育人”博士生导师交流会,改进培训内容,邀请资深博士生导师和院系分管研究生工作、思政工作、实验室安全的负责同志来做报告和经验分享,全面落实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伦理规范、思想政治引导、实验室安全维护等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职责。


3.深化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对部分学科发展水平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管理规范的学院,将博士生导师基本资格评审下放。由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自主审定增列博士生导师;将青年千人纳入直通校学位委员会审核范畴,将优青、登峰B等人才系列的博导计划单列,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4.博士生原创科研探索培养计划取得新成效。实施“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提供良好的资助条件和育人环境,推动博士研究生开展原创和前沿科学研究,助力高水平博士生人才成长,同时也为学校增加师资队伍人才储备。两位入选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两个项目成果先后在Nature期刊发表。目前项目完成人中有64人在我校任职,有1人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超过40%的在国内985科研院校或海外高校任职等。


未来的五年,研究生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新时代下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协同育人新体系的建立,推动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多措并举提高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与实践科教融合新机制,推进科研项目支撑的博士生培养改革,支持一流学科计划和重大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课程建设荣誉体系、研究生科研创新突破奖励体系,促进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打造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喜迎党代会

强化风险管理 完善内部治理
——南京大学审计处工作回眸


近五年来,审计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审计署、教育部关于审计的新要求,围绕学校中心要点,创新审计理念,突出审计重点,努力从优化制度、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完善治理角度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2017年获评江苏省内审先进集体。


一、深耕细作抓常规


财务收支、建设工程、经济责任审计是最传统、最常规的审计任务,需要深耕细作,不断提高质量。5年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62项,优势学科、协同创新等财务收支审计66项,涉及金额263.93亿元,提出审计建议383条;完成科研经费项目决算表审签755项,涉及金额2.2亿元;完成跟踪审计112项,涉及29.89亿元,结算审计1554项,送审金额26.67亿元,核减4.67亿元(系为学校节约建设资金),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施工合同进行审核,共出具1558份审核文件,提出审核意见12231条。


1、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及《南京大学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成立了校领导挂帅的经济责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及审计整改。


建立运行机制。通过发布《南京大学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办法》,落实责任机制、对接机制、督查机制、联动机制、会商机制、问责机制等,提高审计结果的运用效率。


尝试“一审多项”。从2017年开始,试行“党政同审、分别定责”,从2018年开始,试行离任与任中审计相结合,还开展政策审计、计划规划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资产审计、财务审计等综合内容。


2、扎实推进工程审计


推进工程审计全覆盖。随着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不断深入,从事后审计发展到事中、事前审计,从结算审计、跟踪审计发展到投资评审等。根据《南京大学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实施办法》,成立了南京大学建设工程投资评审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


多维度提高审计质量。将舞弊审计的思想融入工程审计全过程,开展交叉审计,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咨询公司审计,同一施工单位的不同工程由不同的咨询公司审计。另外,制定造价咨询管理评价办法,加强对招标入围咨询公司的考核、评价,奖勤罚懒。


加强信息共享、结果应用。努力贯彻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时在审计处网站公布招标入围企业信息,方便校内其它单位委托工程审计,并将咨询公司的审计意见,与招标办公室、基本建设处交流,便于其了解施工单位的工作质量,加强管理。


二、改革创新抓重点


政策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预算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是新时代必须强化的审计重点。


1、抓住学校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契机,对2018年度校级内部控制开展了全口径的内控控制审计(覆盖15个业务流程),对学校的制度体系建设、合同管理、经营性用房管理、实验耗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


2、抓住学校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契机,对2019年度学校预算编制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总审计金额592,612万元,对预算依据充分性、预算编制完整性、预算安排合理性、预算调整规范性等提出审计建议。


3、抓住教育部推进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契机,对2018年度30万元以下维修改造工程结算审核项目抽查,从274个维修改造竣工结算项目中,随机抽查了21个,发现问题50个,提出管理建议11条。


4、抓住教育部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加强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并引进信息系统审计师,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尤其关注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等内容。


三、苦炼内功抓学习


学习能力是干好工作的重要能力。我们狠抓学习,努力克服本领恐慌。


1、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业务能力,我们制定“五个一”学习制度,规定审计人员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2、为统筹资源,一专多能,我们试行审计专员制度,结合每位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擅长的业务领域,由其负责对接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并及时组织学习、讨论。


3、为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优中选优,我们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工作任务、工作表现、创新贡献、集体活动、创造荣誉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4、为持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我们积极参加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审计学会、中国内部控制协会、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协作组等组织的审计信息化、数据式审计、建设工程风险管控审计、新政府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绩效审计等主题培训,学习审计工作新形势、经济责任审计新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新理念、工程建设审计新举措以及政策审计、绩效审计新要求。


四、重点突破抓特色


我们对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我校实际,选择差异化的突破模式,在信息化建设、应用研究、理论与实践创新上体现了特色。


1、新平台


我们丰富、完善了审计信息系统,将其统一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的平台,既体现内部控制的特点,又融入智慧校园建设。财务审计信息系统集高校内部审计作业、审计管理于一体,包含法规库、案例库等等审计日常事务管理,覆盖“审计计划、审计执行、审计结论、后续跟踪”等审计流程;工程审计信息系统更是充分体现“智慧工程”的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审计处提升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还可以管控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帮助审计工作实现廉洁、透明、公平、公正。


审计处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做法得到同行认可,在教育部财务司举办的建设工程管理审计案例研讨班大会介绍,撰写的论文获得中国教育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在《中国内部审计》杂志发表。《高等学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协同创新研究》课题,获得中国教育审计学会资助(全国共8项)。


2、新机制


为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南京大学成立了审计委员会,是江苏首家成立审计委员会的高校,在贯彻党中央该项部署上走在全国前列。我校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采取了书记、校长共同担任主任的模式。常务副校长谈哲敏、党委副书记刘鸿健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审计处处长兼审计委员办公室主任,副处长兼秘书。由常务副校长谈哲敏协助吕建校长分管审计工作。


我们注重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提高政治站位与职业胜任能力相结合。审计处党支部开展《审计与阅读融合发展》专题党课、与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和人工智能学会联合党支部共建的活动被《中国审计报》(2019年6月5号、12月4号)、江苏省审计厅网站(2019年11月11号)等报道。


3、新模式


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落实党政同审、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提高效率;酌情增加政策审计、规划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要素,力求“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类型,适时使用审计约谈、管理建议书等方式,增强实效;审计报告增加责任定性内容,审计结果报告增加审计方法、以往问题及整改情况,材料清单、问卷调查等量表、廉政段表述适当调整,增强获得感。


从2017年开始,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审计工作暨情况通报会,各院系、部处、直属单位党政负责人与会。介绍当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计署、教育部、南京大学等层面发生的审计大事件、新变化,并对当年我校在经济责任、建设工程、内部控制、科研经费等审计类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通报,以提高政治站位,促进审计整改,优化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完善治理体系。


4、新成效


由于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工作及情况通报会、投资评审、政策审计等工作中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引起同行关注,多次进行现场深度交流;先后成为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省内部审计协会的评审专家,还应邀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当选为教育部第一审计协作组组长、教育部财务骨干人才。


重视问题导向,进行管理研究,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顾问”。近3年,完成课题2项(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高等学校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研2项(文化产业项目审计规范研究、高等学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协同创新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审计论文11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审计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中国教育审计学会优秀论文2篇、江苏省内审协会优秀论文3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审计与阅读——审计人员阅读能力建构研究》)。



3喜迎党代会

四海一心南大情
——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总会秘书处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按照教育部、民政部的相关要求,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总会秘书处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把握“九个第一”,建设“第一个南大”的要求,以“三个服务”为基本宗旨,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开创南京大学校友工作的新局面。现将五年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党建,政治引领,牢记校友工作初心与使命


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校友工作实际,在推进校友组织建设和开展校友活动等各项校友工作的过程中,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实际工作当中,积极落实、加强党建工作。


2016年,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中,根据学校党委、机关党委的要求,按照发展委-校友总会联合党支部的工作布置,认真组织单位同志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查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营造整个单位的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积极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各项工作。


2017年,在中央第四巡视组专项巡视南京大学党委工作中,贯彻落实《南京大学党委巡视整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学校党委对巡视整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原则及方法步骤的具体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巡视整改工作。期间,成立了巡视整改工作小组,切实制定了巡视整改工作方案,认真召开了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对照反馈问题,积极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把整改工作成果固化,建立长效机制。


2018年,修订《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章程》,为加强校友组织的党建工作夯实制度基础。2018年5月12日,在校友总会召开的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修订了《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章程》,在其中第三条本会宗旨中强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工作融入南京大学校友总会运行和发展全过程。本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为党的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2019年1月,经学校机关党委批准,正式成立校友总会秘书处党支部,由校友总会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张锁庚担任支部书记。自成立以来,党支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到校友工作当中。同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坚持“两学一做”,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2019年下半年,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检查、整固既往的学习成果,进一步夯实在校友组织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结合当前校友工作的实际,抓好学习教育,认真检视整改,设立党员先锋岗,履职尽责,为校友服务;组织单位党员同志参加校友活动尤其是校友返校服务的志愿服务;认真落实校友卡、校友云服务平台、校友纪念品等具体为校友服务的实事、好事;积极推进校友文化中心、校友之家建设的校友“民心工程”,把主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强校友组织中的意识形态引导和舆情管理为抓手,把加强党建工作落实到可着力处。一是在校友总会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增设了一名监事,重点负责舆情观察,从组织层面提供保障。二是着重关注、引导与发挥各校友组织网站、公众号、刊物和微信群等信息交互平台的作用,加强政治宣传与政治引导。三是及时关注校友热点人物和事件,积极弘扬正能量,及时把握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93级刘欣校友与美国福克斯女主播翠西·里根约辩“中美贸易战”重大事件,以及央视女制片人、91级周泉泉校友因公殉职感人事迹等社会焦点,重点宣传、引导关注,激发全体南大人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觉悟。


弘扬南大传统,牢记校友工作的初心与使命,以加强党建工作带动校友组织“三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凝聚校友,弘扬“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精神。在校友活动当中,传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序长不序爵”、“守望相助”等价值理念,凝聚全体南大人的共识,激励南大人互帮互助,关注母校、关爱社会。二是服务母校中心工作,尤其是积极参与母校人才培养的“熔炉工程”,助力“立德树人”的大学使命,形成了一批以“开学第一课”、“南大人之路”、“南园成长计划”等为代表的校友参与母校育人工程的品牌活动。三是集聚校友资源,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励与组织校友力量,积极参与地方扶贫等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二、规范运行,创新发展,打造校友组织建设新格局


五年来,国家对校友组织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既“简政放权”,积极引导校友组织健康发展,又严格依法管理,规范校友组织的注册登记、经费管理和组织监督。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友参与校友组织和校友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校友组织的诉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带动校友组织的功能从“联络联谊”的桥梁转向“共享共赢”的互助平台,由此也激发了校友组织规范运行、创新发展的内生需求。


五年来,校友总会一方面及时汇编“国家关于校友组织的政策文件”,加强对各校友组织工作的指导;另一方面,出台了《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关于加强备案校友组织指导工作的意见》《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理事产生办法》《南京大学校友总会监事工作条例》和《南京大学校友总会评优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指导与激励并重,进一步推进校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五年来,先后在海内外新成立了19个校友组织,南京大学在全球的校友组织达到了105个。其中,行业校友组织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以规范运行、创新发展引领校友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校友组织功能的转型升级。环境、规划、固定收益、生物医药、紫金会、国际医健等6个行业校友组织的相继成立,进一步密切了跨院系、跨年级、跨地域、同行业校友间的联系,促进了行业校友间的资源共享和事业发展,拓展了服务校友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行业校友组织所富含的科研、企业等方面的校友资源,为更好地服务学校的中心工作,寻找到了新的方向。更为可贵的是,行业校友组织开展校友调研、推行“注册会员制”等创新举措,为在组织发展中进一步落实规范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实践。


三、与时俱进,多措并举,搭建校友联络新平台


“校友联络”是校友工作最重要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五年来,在“一库一网一刊”的基础上,及时把握移动互联时代的契机,大力推进以“微信群”、“校友云”、“年级联络人”为代表的、新的联络交流渠道的建设,积极创建契合移动互联时代的校友联络工作新平台。全天候、实时、高度活跃的“校友微信群”,彻底改变了校友群体之间时空相隔、松散疏离的传统状态,也极大地促进了海内外、各行业、跨院系——全体南大人的凝聚与融合。


五年来,构建了包含105个校友组织、四大通讯方式、1500多“年级联络人”和数千个校友微信群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校友联络平台,适应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特征各异的校友联络习惯,扩大了校友联络的覆盖面,提升了联络工作的效率,改善了联络工作的效果。


五年来,改版了《南大校友通讯》、升级了“南京大学校友网”、创办了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校友工作简报》,积极建构全新的“信息发布和传播交流”的“融媒体”平台,高频次、多渠道、精准及时地向海内外校友们传递母校时讯、展示校友组织和校友风采、交流师生和同学间情谊,弘扬南大精神、传播校友文化。


为进一步强化校友联络工作,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启动了“校友云”建设项目。目前,“校友云数据中心”已完成一期工程,实现了两大功能:一是建立了覆盖20多万校友的“校友基础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1977年以来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二是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校友关系管理”系统,积累了5万多校友的综合信息。未来,“校友云”系统将在新型的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普及的全新环境下,为全球校友构建全天候、实时的、多功能的联络、服务和互助的平台。


四、创建品牌,提升体验,构建校友服务新体系


服务校友一直是校友工作的第一宗旨。近年来,日益高涨的返校热潮是流行高校校园的普遍现象。以“秩年返校”统计为例,从2015年41个年级返校上升到2018年的144个,截止目前,共有381个年级、近两万人次校友返校。五年来,始终把做好返校校友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整合协调校内资源,推动院系校友工作队伍建设,全校30多个院系单位,有64位专兼职校友工作人员;完善保障服务体系,拓展校友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提升校友们的返校体验;协同校内相关院系、部门,努力探索、创新创建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友品牌活动,促进校友与在校学生的充分融合,积极营造全校园“欢迎校友常回家”的良好氛围。


五年来,“南大人之路”以“共享荣耀、激励成长”为立意,创办至今,先后邀请徐新、杜厦、陈一丹等杰出校友返校,分享成长经历,激励在校学生成长成才;为期三周的“海外校友子女夏令营”,寻根中国文化,服务“南二代”的精神追求,从2011年至今,学校投入160余万元,吸引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海外校友子女参加;“校友口述历史”项目,采集南大人亲历的、生活与事业的集体记忆,追踪中国和世界的百年变迁,“留影存真、提炼精神、传承学脉”,先后采访了51位校友,积累音影资料180多小时,口述文稿80余万字;2015年校庆开始的“校友微捐赠”,营造了“守望相助”的校友文化,得到了全球校友普遍而热烈的响应,10余次校友互助小额捐赠活动,近5万人次参与,募集善款330余万元,尤其是24小时内的广泛参与和传播效率,充分彰显了南大人的高度团结与崇高友善;2016年和2017年,与校团委联合在校庆日创办的“校园集体婚礼”活动,得到了年轻校友的广泛认同和踊跃参与,吸引了8000多名校友及嘉宾返校观礼,实时的网络直播更是获得了百万人次的关注,喜庆的盛宴已经成为校庆活动的经典;2019年,以“表达忠诚、荣耀母校、彰显团结、传承精神”为主题,举办“南京大学首届校友返校嘉年华暨2019校友足球赛”,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香港等31个海内外校友组织,17支足球代表队,800余人欢聚母校,共襄盛会。


同时,学校快速响应校友复建“团委小楼”的吁请,启动了“校友文化中心”的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校友返校活动的物理空间,改造“老南芳苑”推进“校友之家”;募集2000万资金,壮大“校友基金”,增加了校友工作经费的投入;成立“校友工作办公室”、全面启动院系校友工作,强化校友工作队伍的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为创建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友服务新体系、全面提升校友返校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群会合一,共享创新,引领地方校友工作新方向


在热心校友群体的无私奉献、全力支持下,地方校友组织一直是我们团结凝聚校友、服务校友、加强与母校联系的核心枢纽。微信群的全面普及,开创了校友组织与微信群——“群会合一”的新生态,带来了校友组织和校友活动的创新发展与深刻变化。


五年来,在新政策、新环境和新生力量的带动下,首先是地方校友会的组织建设不断规范、组织发展不断壮大,这既体现在各校友组织严格遵循章程、按时换届,更体现在参与校友组织的人数激增,校友会的感召力、吸引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企业家校友成为众多地方校友会最具活力和新的核心力量,年轻校友成为校友联络、校友服务和活动开展的主力军。其次,除了新建地方校友组织之外,地区、院系、行业和各类特色校友俱乐部等二级分会组织,在校友组织内部的蓬勃发展和快速生长,有力促进了组织创新,反映了校友组织功能的发展与深刻变化,由传统的联络联谊转向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共享共赢,守望相助的校友群体的资源效应得以充分释放,校友组织成为深度服务校友生活和事业的强大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第三,拥有固定活动场所、稳定经费来源和聘请专职工作人员的“三有”模式,业已成为北京、深圳、苏州等多个地方校友组织运行的坚实基础,也是众多地方校友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校友活动是显现校友组织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反映组织意义和成果的基本载体。五年来,校友活动在数量上激增,呈现出“高频率、大规模、主题多元、参与面广”等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时代特征;在活动内涵上,从“象征与纪念”走向了“服务与共享”,与校友的日常生活和事业发展融为一体,在营造了活跃的校友文化氛围的同时,创建了一系列的品牌活动。深圳的春茗会、海南的年度联谊,经典阐释了“共同参与”、“众筹活动”的全新理念,集中展示了校友组织互助共享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南大人“我的组织我做主”的主体意识。香港春茗会上徐新校友与校友们面对面分享投资经验,紫金会组织高端投研论坛,苏州校友商会定期走访校友企业,将开展校友活动与发展校友事业高度融合。福建校友会的校友家乡行、河南校友会的校庆龙舟赛,把紧密校友联系与丰富校友日常生活完美结合,江西校友会的“青年单身人才联谊会”、北京校友会的职场规划分享会,助力青年校友成家立业。厦门校友会组织在校生创建学生工作部,天津、常熟、宜兴等校友会返校组织新生学业规划座谈会,镇江、无锡校友会返校举办校友诗书画展文化活动,医学院校友会的校园大型义诊活动,创新了校友活动,深化了校友组织与在校生之间联系。


移动互联和微信群,同样有力促进了海外校友组织的发展和校友之间的联络,也大大增进了海内外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五年来,美国明尼苏达、佛罗里达、匹兹堡、加拿大温哥华、新西兰、北欧、英国等7个新的海外校友组织先后成立,进一步壮大了海外校友组织,反映了海外校友群体的活跃和激情。在校友活动方面,海外校友组织在活动频度的增长方面同步于国内校友组织,而且在内容上,既有丰富校友业余生活的文体联谊聚会,更有促进校友职业发展的主题活动,纽约、芝加哥的职场交流会、波士顿的产业推介会、旧金山的技术沙龙和创投学院,充分反映了海外校友组织与活动的新发展;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内外校友群体之间的高度融合,在各类微信群中可以看到这一现象,更可以在国内生物医药等新型行业校友组织中发现大量的海外校友,海外校友在积极参与国内校友组织发起的微捐赠等活动的同时,深度参与创新创业的交流与合作,这些鼓舞人心的崭新变化,清晰展示了海内外校友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六、倾情反哺,休戚与共,助力学校事业发展新跨越


校友与母校之间是天然的情感共同体,更是一脉相承的精神共同体。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校友群体的迅速成长,广大校友群体有意愿、有激情,也更有能力,为学校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多年来,在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海内外校友的全面关注和鼎力支持。从仙林新校区的建设到捐赠发展,从招生就业到双创人才培养,校友们广泛动员校友资源,积极引资引智反哺母校,深度参与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双一流建设,促进母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五年来,校友群体作为学校捐赠发展工作中最稳定的支持力量,延续了校友捐赠的一贯传统,持续贡献标志性的捐赠,例如徐新校友设立的迄今以来的最高金额的奖学金——徐新国际交流奖学金,赵令欢校友捐设的最高金额的奖教金——赵世良讲座教授,钱东奇校友捐资设立的最大的交叉学科发展基金——“人工智能与量子物理基金”,而郑钢校友以一片赤子真情、两年间向母校连续捐赠数千万元,成为最年轻的校董。不仅如此,校友捐赠的“贡献率”也十分突出,以2017年度的社会资助的校级奖助学金为例,62项奖助学金中有26项来自于校友和校友组织,占比超过40%;深圳、无锡、泰州、扬州等校友组织设立的奖助项目,都已延续10年以上,徐新、杜厦、赵世良三大校友留本基金总金额近6000万元,稳定的收益,为所设立的奖助项目提供了持续而有力的保障。


五年来,校友积极参与母校招生工作。面对国内高校日益白热化的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各地校友组织和热心校友们踊跃参与其中,以深厚的资源积累和创新服务,直接助力母校在各省招生竞争排位的稳定和提升,校友群体成为招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厦门校友会作为校外单位,首次荣获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2017年,广州校友会和河南校友会,因为贡献突出,获评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20多个地方的校友组织、校友,积极参与母校招生工作,首次发挥媒体与渠道方面的校友力量,全程为招生工作出谋划策、支持服务,仅杨震校友的新潮传媒,就在21个城市的楼宇投放招生宣传素材,总投放量近1800万次,所需媒体费用达150万元,全部免费支持。


五年来,校友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校友企业采取返校招聘、为在校学生设立专享实习岗位等方式,服务母校就业指导工作,2019年,首次集中组织同行业校友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直接助力学生就业。校友返回校园和院系,受聘“就业规划导师”、“创新创业导师”、“专业兼职导师”和通识课程讲师,为在校学生开设通识课程、双创课程和各类专题专业讲座,支持学校“三三制”人才培养。紫金会、固收协会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校友组织,积极组织社会资智返回校园,举办行业、专业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激励并帮助在校学生成长成才。


七、三位一体,服务地方,探索“校友经济”创新路径


面向南京市2018年提出的推进“校友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提出了校友经济的“南大模式”:政府主导——提供政策、资金、物理空间等方面的支持,校友工作——发动、支持、参与,共同“找准一个行业、找准一个学科(群)、找准一个(批)平台性校友企业”,搭建校友经济的平台。


根据南京市各区发展的现状,结合南京大学的学科特色,对于校友经济的推进,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布局:在江北新区,主要是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以江北新区校友会、生物医药行业校友会为依托,推进校友经济发展;在溧水区,主要是建立南京大学校友经济创新集群;在建邺区,面向金融创新、总部经济特色,筹建南京大学海外校友创新服务平台;在鼓楼区,面向硅巷建设的需求,筹建南大系企业家联盟;在栖霞区,针对软件、人工智能方向,筹建南京大学软件行业校友会。


2019年,在推进“校友经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溧水区,随着1月23日“南京大学校友创业南京计划启动暨南大校友经济集聚区挂牌仪式”的举行,“南大校友经济集聚区”的建设工作也正式启动,盛宇基金朱江声校友出资5亿元设立人工智能发展产业基金,杨雷校友垠坤集团在溧水建立产业基地——南大校友科技产业园,我乐家居、协鑫集团、边城集团等一大批校友企业入驻溧水。在江北新区,2019年6月,杨民民校友(江北新区校友会会长)企业“药石科技”、郭子健院士团队和江北新区政府三方联合的“江苏化学与生命健康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水准、集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效产业转化能力于一体的新型创新研发基地。围绕建邺区“总部经济”和“创新金融”的产业特色,2019年12月,与建邺区签署协议,共建“南京海外校友创新服务中心”,大力吸纳海外校友的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


回顾过去五年,全体“南大人”共同书写了校友工作的奋进篇章;展望今后发展,“南大是所有人的南大,南大人都要动起来”。当前,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推进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校友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新变化:校友资源开始呈现出“有效集聚”的良好态势,校友需求已经从“联络联谊”的需要上升到对“事业发展”的追求,校友工作的定位已经从“南大校友”转变为“校友南大”等等。结合学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对校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全面推进“校友南大”战略,坚持“强化母校为中心,内外融合,双元驱动,共享共进”的指导思想,以院系校友工作为关键抓手,以海外校友工作为主要突破,着力推进“五大工程”,努力打造“校友-母校-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平台,积极探求母校与校友多维合作的新尝试,全力开创“(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校友企业成果转化”的校友经济工作新机制,共同推进南京大学校友工作再上新台阶!全体南大人将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第一个南大”征程上铸就新的辉煌!

党代会篇回顾

我们都是追梦人!喜迎党代会,聚合聚力聚焦谋发展(一)

更多精彩请关注南京大学新闻网!


来源:党委研工部 研究生院 审计处 校友工作办公室 校友总会秘书处

策划:网络文化工作室

编辑:于玥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